票据新规平稳落地 短期看对上市银行和信用体系正常展业影响较小

  票据新规正式落地,一方面是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票据市场环境变化而完善修订配套监管,另一方面有助于银行体系中长期风险防范,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约束市场存在的票据套利、票据非法集资等行为,短期看对上市银行和信用体系正常展业影响较小。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本期投资观察聚焦政策内容。

  ▍政策背景: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票据市场环境变化。

  1997年,人民银行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暂行办法》,距今已有25年时间,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及票据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暂行办法》对票据业务的管理滞后于市场发展,亟待修订调整。2022年1月,票据新规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内容主要在明确相关票据性质与分类,建立完善信用约束和风险防控机制,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约束市场存在的票据套利、票据非法集资等行为。在充分吸收采纳社会意见后,此次终稿明确相关政策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为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比例限额要求设置一年过渡期。

  ▍政策内容:控制风险,支持实体。

  终稿核心内容与征求意见稿保持一致,在强调真实交易关系、风险控制等部分进行了细节调整,结合调整内容重点关注:

  1)明确相关票据性质与分类。商业汇票包括纸质或电子形式的银行承兑汇票、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明确供应链票据属于电子商业汇票,适配当前主流的电子票据模式。

  2)强化真实交易关系,防范脱离真实交易背景的虚假出票。将征求意见稿中涉及“真实交易关系”的表述强化为“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并明确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应当与真实交易的履行期限相匹配,要求承兑人严格审查出票人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有助于防范脱离真实交易背景的虚假出票,约束票据非法集资等行为。

  3)明确资质要求,建立总量限制。将征求意见稿中对承兑、贴现的资质要求作为审慎监管规则,调整至风险控制章节;建立总量限制,明确“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最高承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总资产的15%,保证金余额不得超过承兑人存款规模的10%”,有助于将承兑人票据承兑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

  4)缩短票据期限。此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将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延长至1年,而此次管理办法再次明确“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至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既有利于减轻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保护中小企业权益,又约束了票据套利。

  5)强化信息披露。在前期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相关公告基础上,将信息披露范围扩大至银行承兑汇票。此前人民银行在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时表示,后续将由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发布操作细则,进一步明确银行承兑汇票信息披露等具体操作要求。

  ▍政策影响:对上市银行和信用体系正常展业影响较小,促进票据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1)总量限制对上市银行影响较小,我们整理了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上半年末的总资产及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数据,其中仅一家银行存在略高于“15%”要求的情况,料将在一年过渡期内整改完成,上市银行总体规模受限影响较小。

  2)对全市场票据融资影响亦有限,本次新规聚焦在规范标准和防范风险,除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总量限制外不涉及对票据融资的规模约束,估算9月末全市场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在15.3万亿元左右(2.9万亿元未贴现+12.4万亿元票据融资),占9月末商业银行315万亿元总资产的比重不足5%,“15%”的总量限制影响有限,前述基于A股上市银行的微观测算亦能反映。

  3)促进票据业务健康规范发展,近年来,监管政策及监管检查尤为关注票据业务风险,此次管理办法的修订标志着票据业务顶层设计的与时俱进,有助于中长期银行业务规范和风险防范。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

  ▍投资观点:

  票据新规正式落地,一方面是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票据市场环境变化而完善修订配套监管,另一方面有助于银行体系中长期风险防范,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约束市场存在的票据套利、票据非法集资等行为,短期看对上市银行和信用体系正常展业影响较小。对于板块投资而言,近期地产金融政策密集出台,市场风险预期好转,短期可博弈行业修复逻辑,优选长期商业模式优秀、目前受地产风险拖累、估值具备修复空间的公司。

关键词阅读:票据新规

责任编辑:李欣 RF1260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