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背后: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强国 我们还缺什么?

  12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支持就业,而原因呢?是由于现阶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裁员消息频出,国家为促进就业出台的一项新举措。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经济发展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此带来的短期变革阵痛。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球生产力的进步,将驱动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

  问题导向思考。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实现创新驱动,需要从上到下,从产业到企业全面推进,才能加快推动全社会向创新型社会转变。

  从产业创新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对此,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重要文件,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同时,12月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常会,决定再推广23项促进创新的改革举措,更大力度激活创新资源、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历史经验表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内外兼顾才是王道。对此,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开放力度,引进外资和技术,通过内外碰撞的火花,以期点燃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

  有了创新的火,还需要不断添柴,以保持创新的持续性,这就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发投入,以解决科技创新的源头问题。正如「雨果奖」得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副主任郝景芳在11月22日金融界举办的2018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过去10年,中国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几乎都来自私企的贡献,而企业专注于试验发展的研究,这就导致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较低。」从实际出发,这就是中国创新突破的方向。

  从企业创新角度来看,创新投入是保障。据统计数据显示,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5.1%下降到2015年的4.1%,而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同样以企业创新为主,但政府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占比也较高。「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补短板,促创新。」 郝景芳表示。

  有了研发资金,坚持创新的态度才是保持创新动力的前提。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远发展目标,如杜邦建立实验室用时10年之久才发明尼龙,汉威科技17年坚持创新,每年投入约1亿元,即使市场环境变差,企业利润下降时也是如此,从而保持了17年不亏损的记录。目前,汉威科技紧随时代潮流,正着力向物联网方向突破。此外,坚持创新还表现在企业需要坚持初心,围绕主业进行创新。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试错空间,在适度范围内,让「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在不断的实验中,激发创新灵感,促进企业占领制高点。

  当然,外部资本的助力也不可或缺。创新仅依靠一家企业或者几家企业是难以实现的,需要行业内企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外部资本市场的助力。如近几年一些企业比较热衷于产业整合并购,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降低成本,这就需要资本的助力。以美年健康的发展来看,外部资本不仅帮助美年健康加快了在医学领域的创新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

  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最终是要围绕人才来实现的,为此,企业需要构建正确的人力资源政策,这样企业可以培养和吸引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创新方向的国内外战略科技人才和高端专业人才。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指出,股权激励是一种最重要的激励方式,只有将被激励对象,如高管、研发人员的收入和股价波动联系在一起,才能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新添砖加瓦。

  综上,推进中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上到下的方向指导,让国家创新战略转化为企业的创新活动,让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推动中国尽快走出经济转型的阵痛阶段,最终实现国富民强。

关键词阅读:制造 创新 裁员 上市公司 研发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