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举牌两家公用事业公司,价格上涨逻辑支撑红利资产估值体系
5月17日晚间,江南水务和城发环境同时发布公告,宣布长城人寿已持有两家公司股份比例超过5%,正式触及“举牌线”。这意味着长城人寿在短短时间内成功举牌了两家上市公司。业内人士表示,在险资的整个战略配置中,权益投资是一个关键少数,而从估值角度看,经过前期的调整,权益的估值已经落到了中枢长期中枢之下,配置价值慢慢显现。而险资的连续增持和举牌行为,也无疑反映了险资对A股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浙商证券此前在研报中指出,公用事业和高铁票价上涨目前正处于初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模式,公用事业类企业后续可能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过渡,价格可能也会持续上涨。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红利类股票可能迎来估值系统性提升,由于该类行业整体价格弹性较小,消费量受提价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价格上涨逻辑或将成为红利资产超越“高股息”以外的新支撑。
方正证券研报分析,结合历史和国际比较来看,公用事业涨价有成本上涨、价格偏低和地方财政压力这三方面考虑。
一是成本上涨。近几年,公用事业成本居高不下,压缩企业利润率。在20212022年这轮全球通胀中,布油价格最大涨幅达到3.4倍,国内动力煤期货价格上涨2.6倍。公用事业行业成本率从2020年底的87.7%上涨至2021年底的91.7%,提高了4个点,导致同期营收利润率从6.4%降至3.3%。202年以来,公用事业成本有所下降,但仍然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企业利润率仍承压。
二是价格水平偏低。从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来看,我国当前公用事业价格特别是民用价格,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基于这一考虑,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近几年分别提出过水电涨价的设想。
三是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公用事业行业较为依赖财政补助,且多为地方事权,但近两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等因素使得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公用事业涨价也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这一轮涨价潮可追溯到2022年以来的成本上涨,有4类公用事业价格从2022年以来明显上调:一是工业用电,在2021年11月-2023年3月,涨价7%;二是工业用天然气,在2021年12月-2023年3月涨价21%;三是公共汽车票价,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涨价12%;四是民用供暖,2021年12月-2022年2月涨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