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加息周期下的压力测试——全球金融观察之硅谷银行

华创证券洪锦屏

  事项:

  2023年3月8日,硅谷银行宣布抛售 210 亿美元资产,预计产生 18 亿美元税后亏损,同时公司将再融资22.5亿美元。2023年3月9日,SIVB公司股价大跌超60%,3月10日,公司宣告破产。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因“系统性风险”,美国签名银行当天被纽约州金融服务局关闭。美国部分区域银行受到影响,出现挤兑和股价大幅下跌现象。

  评论:

  美国的银行监管实行国民银行和州法银行的双轨制。美国财政部下的国币监管署(OCC)负责对国民银行牌照颁发并进行监管;州级银行监管机构对州法银行进行牌照颁发,州法银行如果成为美联储成员,则美联储对其进行监管,州级非成员银行则主要由州级监管机构监管。所有投保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DIC)的银行要接受其审查。美国这种双线多重的银行监管体制是美国联邦体制需求的结果,多主体的监管架构,也导致监管职责较为分散,协调和配合度不够,不同主体监管重心不同,着眼于局部而难以发现潜在的整体性风险。

  金融监管政策受到多方利益集团影响,《多德-弗兰克法案》修订放松。2018年特朗普政府推动修改《多德-弗兰克法案》,上调认定银行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标准,只有资产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之前监管标准为500亿美元)的银行才被划为受更严格监管对象,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截至去年年底资产规模分别为2118亿美元、1104亿美元和2126亿美元,均不在此监管范围之内。特朗普政府下调监管标准,一方面是当时为了对冲贸易争端带来的压力,放松中小银行监管以刺激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其中就包括硅谷银行。

  资管机构过度集中导致治理结构隐患。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前三大股东均是资产管理机构,先锋领航(Vanguard)、贝莱德(Blackrock)和道富银行(State Street),合计占比24.54%。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也是如此,美国的上市金融机构在治理结构上都具有高度相似性:持股比例较为分散,大股东均为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其原因为美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机构投资者占比高,且被动投资规模日益增长,指数中权重占比高的金融公司股票都会被大规模持有。据统计,指数基金三巨头已经成为美国40%上市企业的最大股东。在标普500公司中,这一现象更为极端,指数基金三巨头作为整体,是90%标普500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资管公司作为股东,可以更好的授权管理层,提升运营效率,但其不可能对所有投资企业进行深入的长期思考和战略决策,管理层为追求利润难免使企业会牺牲一部分的长期考虑,尤其是面临外部环境的剧烈转折时。对金融机构而言,一旦形成过度追求利润的单一目标和忽视风险的文化导向,将势必埋下危机的种子。

  投机机构放大市场波动风险。在美国多家区域银行下跌的过程中,众多投资者遭受损失,沽空机构却嗅到机会,众多对冲基金不但没有因硅谷银行挤兑风波逐步缓解而降低其做空的头寸,反而开始狙击其他区域银行的股票,进一步加大沽空力度,导致板块风险进一步蔓延。

  盒子已经打开,风险扩散或难以避免。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区域性银行在放松的银行监管政策下埋下了资产风险,却没有应对激进加息的经验,硅谷银行的率先破产或许是特殊业务结构的个案,但其诱因却是共通的,作为市场单一最大股东的资管机构以及活跃的沽空资本或将使得风险的扩散难以避免。如果说此次美联储的加息是对08年后美国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硅谷银行显然没有通过。

  风险提示:欧美银行体系风险扩散超预期。

关键词阅读:金融

责任编辑:李鑫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