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爆炸性上涨背后!监管降温引资源股大面积跌停,“超级周期”真的会来?

摘要
由于监管层仍然对大宗商品上涨的负面影响有所分歧,市场也陷入了胶着的局面,有大批资源股在监管发声后陷入跌停状态。

  金融界网5月13日消息 面对着节节攀升的大宗商品,对于通胀、对于货币政策紧缩、对于中游企业利润的压缩,市场可谓忧心忡忡。

  权益市场上,去年一度风靡的基金经理被调侃“手无寸铁”“望煤止渴”;而手握资源股的基金经理们则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高峰体验”。

  而回到宏观经济中,眼看着PPI不断走高,中游企业利润不断被吞噬,不论是监管层还是经济圈,显然对当下这种现象颇为警觉。

  数据显示,4月PPI同比上涨6.8%,预期6.5%,前值4.4%。而在当前供需端的共振以及基数效应的影响下,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大幅上涨23.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20.2%,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13.3%,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2.1%。涨势凌厉,似乎远胜上一轮周期的强度。

  而回到大宗商品的爆发起初,其实也并非没有迹象。

  大宗商品上涨两因素

  从逻辑上来看,任何一种商品的涨价都与供需结构有着很强的关系。

  其实从去年以来,全球的供需缺口就在不断地扩大,大宗商品已经演绎了一波价格的上行。

  但今年以来,随着欧美国家在疫苗大范围推广后需求重启,但南美、印度等国家疫情再度发酵使得供给再度压缩。有券商表示,南美疫情使得智利和秘鲁有色供应减少,国内“碳中和”政策导致钢铁、煤炭供应减少,中澳关系恶化使得铁矿石和煤炭进口受到冲击。多方合力下,国内供给自然有了明显压缩。

  此外,流动性宽松也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一大关键性因素。

  可以看到,疫情之后,各国央行的低利率、零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也为大宗商品提供了明显支撑,进一步加大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不过,目前对于全球流动性或将掉头,业内也均有较强预期,未来大宗商品涨幅也或将逐步回落。

  或迎“爆炸性”价格点?

  不过,从幅度来看,当前业内看好本轮大宗商品上涨的持续性与强度。

    贝莱德方表示,大宗商品或将看到“爆炸性”的价格点。他们认为,本次上涨可能产生更协调、全球性的影响,使得这一大宗商品周期比之前由中国拉动的周期更强劲。

  贝莱德提到的最近一次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正是2003年至2010年期间,由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崛起和城镇化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拉动引致的。

  与贝莱德观点较为相似的是星石投资。

  这家机构表示,本轮全球资源品行业资本开支多年保持了低位,如果要增加产能,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决定了未来几年新增的供给有限。因此,本次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横盘的概率较大,这也意味着企业盈利持续性较强。

  不过,星石投资预测,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不排除有情绪和资金驱动的因素,如此快速上涨的局面可能是难以维持的,但是价格维持在高位的时间可能会超预期,这对上游企业盈利来说是更加有利的。

  监管机构关注引发情绪降温

  持续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引起了高层的连环关注。

  此前在四月底,监管层就多场合为大宗商品降温,近期来看,高级别的会议上,大宗商品价格仍是必备议题。

  本周三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央行周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饿着重分析了当前物价走势,认为供、需和流动性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大宗价格上涨。但央行认为,PPI虽然站上近三年高位,但仍需要客观、历史的去看待,未来随着全球生产供应逐步恢复以及基数效应消退,PPI也将逐步趋稳。

  业内表示,对比央行和国常会的发言可以观察到,国常会明显对于大宗商品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担忧。在会议上经济恢复基础不牢靠、外围环境依旧严峻等潜在风险点也被提及。

  但从央行的角度来看,虽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阶段性地推升了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此外,央行预计,年内CPI涨幅较为温和,外围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总体可控,显示CPI的上行风险不大,这也进一步暗示了短期内货币政策尚不会出现大幅收紧。

  目前来看,由于监管层仍然对大宗商品上涨的负面影响有所分歧,市场也陷入了胶着的局面,有大批资源股在监管发声后陷入跌停状态。

  一位专业人士表示,如果仅从短期的、阶段性的需求释放和货币因素变化来认定大宗商品开启了超级周期,恐怕有妄断之疑。

关键词阅读:大宗商品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