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科创板“入口关”升级!开源所长孙金钜:强化姓“科”定位,拒绝单纯模式创新!

  金融界网4月17日消息 周五,证监会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作出修订,主要的变化包括:(1)将科创属性评价的“3+5”指标升级为“4+5”指标;(2)建立科创板行业负面清单制度;(3)强化交易所科技咨询委作用;(4)进一步压实保荐机构责任等。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表示,此次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完善,体现了科创板“试验田”的不断创新,是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保障科创板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金钜指出,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施行一年多来,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科创板的科创成色。但同时也有部分已上市或在审公司科创成色不够、市场认可度不高。本次证监会和上交所对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完善,使得对科创属性的认定更加可量化,同时进一步强调发挥监管合力,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有利于在“入口关”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为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奠定扎实的基础。

  “4+5”指标体系更量化,行业负面清单更强调“硬科技”属性

  孙金钜表示,自2020年3月正式施行以来,《指引》的“3+5”指标体系增强了审核注册标准的客观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科创板的科创属性。截至2021年4月,科创板已有250家上市公司,2019年年报显示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12%、平均研发投入金额1.17亿元,平均发明专利75项,且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不过,在目前已上市或在审企业中,也有部分公司科创成色不够、市场认可度不高。对此,修订后的《指引》将“3+5”指标体系升级为“4+5”体系,即新增“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的常规指标,进一步量化了科创属性的判断标准,且有利于防止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注水、突击购买专利等方式达到科创属性的评价标准。

  修订后的《指引》新设了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支持6大战略新兴领域中符合“4+5”指标体系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并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孙金钜认为,行业负面清单的设置更加强调对“硬科技”而非单纯模式创新的企业的支持。

  强化交易所层面的实质性审核,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孙金钜指出,虽然“4+5”指标体系更加量化,但实践中交易所仍然需要对发行人的自我评估做定性研判。对此,证监会表示要增加科技管理、科学研究等上市委委员数量,充分发挥交易所科技咨询委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同时交易所在发行上市审核中,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自我评估是否客观。另外,在注册制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也有保荐机构抱有“带病闯关”的侥幸心理,部分发行人“带病申报,抢跑占位”,导致IPO申报企业数量增长过快,加大了监管机构的审核难度。对此,证监会强调要强化制度规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从“入口关”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保障科创板的科创成色,为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科创板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