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TLAC会给银行带来资本压力么?

  来源:中信证券

  TLAC管理办法及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均着眼于“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中长期通过渐进式达标和逆周期调节方式强化银行系统稳健性,同时预计短期不会对银行资本带来边际“硬性压力”。

  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同日两部门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明确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顶层框架。

  Basel III在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下引入了缓冲资本机制(包括2.5%的储备资本、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和0-3.5%的系统重要性附加)。国内监管机构2012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虽提到“逆周期资本的计提与运用规则另行规定”,而后续政策一直未有落地。

  此次《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并明确初始比率设定为0,短期不改变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量化标准,长期视角下可通过资本约束动态调整来“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有益于控制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累积。

  征求意见稿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TLAC框架一脉相承,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大而不能倒”问题。

  FSB于2015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旨在建立损失吸收能力(TLAC)框架使G-SIBs在进入处置程序时更少依赖“外部援助”,从而缓解“大而不能倒”问题。此次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TLAC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方面体现国内金融监管与国际监管的进一步协同,另一方面也表明TLAC落地事宜已与FSB达成一致(好于预期,此前市场普遍担心因触发“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证券超过GDP规模的55%”的加速条款,国内TLAC要求或于2022/25年初落地,此次文件看两阶段要求只需于2025/28年初执行即可)。

  TLAC构成:监管资本工具+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

  此次监管框架,与欧洲部分国家采取的“合约次级模式”相似,外部损失吸收能力包括:1)监管资本工具:即符合金融监管部门资本监管规定的资本工具;2)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受偿顺序在“除外负债”之后,且必须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债务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所缴存款保险基金可以计入TLAC(FSB框架中并未进行明确),这将小幅缓解相关银行的TLAC补充压力(我们测算存款保险基金的纳入,有望使四大行TLAC达标压力降低约0.1pct左右)。

  TLAC要求: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为主要约束。

  根据征求意见稿,2025/28年初,国内G-SIBs的外部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即TLAC/RWA)不低于16%/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率(即TLAC/表内外资产余额)不低于6%/6.75%。2020年6月末数据看,四大行杠杆率水平均已在7%以上符合要求,未来约束主要来自RWA比率要求(主要因为包括储备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在内的缓冲资本所计提核心一级资本不能计入TLAC)。

  缺口测算:预计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年发行规模7400亿左右,市场冲击有限。

  TLAC叠加缓冲资本要求,预计2025年初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监管资本和TLAC债务工具占RWA比重需达20%/19.5%/19.5%/20%。

  简化测算,假设四大行RWA保持7%内生增速,且资本充足率通过内生增长保持2020H水平,则2025年之前四大行需发行3.3万亿TLAC债务工具,折合每年发行约7400亿。

  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场合计发行商业银行债务工具1.6万亿(含二级资本债6832亿、永续债5696亿、金融债4330亿),预计上述增量规模对银行债券发行总体冲击有限(由于成本优势TLAC债务工具或将一定程度替代二级资本债发行)。

  投资者方面,预计除目前的广义基金外,后续政策亦有望引导海外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

  行业影响:促国内大型银行经营转型。

  TLAC要求倡导的银行经营模式是资产端“轻资本化”、负债端“多元化”以及收入来源“非利息化”。

  1)短期来看,随着TLAC债务工具的发行增加,国内大型银行负债成本或将出现一定幅度抬升(其成本高于一般存款和高级债券);

  2)中长期而言,TLAC要求有望促使大型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一方面报表扩张或更为审慎,另一方面或通过综合化和多元化经营强化“轻资本模式”,从而降低TLAC带来的成本负面影响。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

  投资观点:

  TLAC管理办法及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均着眼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中长期通过渐进式达标和逆周期调节方式强化银行系统稳健性,同时预计短期不会对银行资本带来边际“硬性压力”。节前一周银行板块波动有所加大,主要受外围市场影响。

  我们认为,尽管3-4季度由于监管延续对于坏账处置的引导,银行板块业绩负增长幅度或较中期仍有所扩大,但预期早已体现,且今年对坏账加速确认和处置,有利于银行“净表”,奠定2021年业绩恢复性增长基础和估值提升空间。当前时点,四季度之后看明年存在较为确定的机会,配置窗口有望在三季报公布之后逐渐出现。

关键词阅读:银行 中信证券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