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产业国际化发展新动向

  【编者按】本章节内容来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撰写的《重估与重构: 后疫情时代中国医药生物产业的分化演进——金融界机构投资者论坛暨中国医药生物企业峰会(2020)专题报告》。该报告重点研究后疫情时代创新驱动下,医药生物产业格局重构趋势与演进方向,进行汇总、解读与展望。报告分为产业综合研究、细分领域梳理、医药生物创新聚焦,以及医药生物ESG理念与实践解读4个章节。

  以下为报告章节内容:

  自19世纪初欧美制药工业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刚需产品,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据全球医药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预测,2010年全球处方药销售总额约为6890亿美元,2019年达到8430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1.18万亿美元。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Evaluate pharma World Preview 2019,Outlook to 2024》

  国内方面,近年来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据全球医疗健康咨询公司IQIVA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处方药销售额达到1.13万亿元。

  相比于欧美,国内医药行业起步发展较晚。建国初期,医药工业开始萌芽。20世纪60年代,试办“医药托拉斯”,是中国医药行业几乎停滞的10年。20世纪70~80年代,医药工业开始逐渐步入正轨,第一代国营医药企业崛起,医药工业企业数量开始野蛮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药企在国内扩张,国内一批优质的药企尤其是民营药企经过多年积累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近两年已跻身全球制药TOP50行列。

  在创新药研发及新技术和新疗法方面,中国医药企业正在不断突破,国内外企业有竞争也有合作。在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 /PD-L1单抗领域,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默沙东的K药、罗氏的T药自2014年开始相继上市,国内企业中恒瑞医药的卡瑞丽珠单抗于2019年正式获批,并在2020年4月有偿许可给韩国CG公司。在CAR-T疗法方面,全球范围内已上市的产品共2个,分别是诺华的KYMRIAH和美国Kite公司(已被吉利德收购,现为吉利德控股子公司)的YESCARTA,国内企业中,复星医药与Kite公司成立合营公司复星凯特并引入YESCARTA,目前已提交注册申请并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另有金思瑞(南京传奇)、药明巨诺等的产品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在疫苗研发方面,据WHO官网披露,截至6月29日已备案在研新冠疫苗项目149个。从研发进度看,目前20多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国内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进度全球领先。

  具体到企业层面,恒瑞医药、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多家头部企业正逐步加深国际化布局。不过,无论是从营收和利润规模还是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看,国内企业与辉瑞、默沙东、诺华等大型跨国药企仍相差甚远。举例来看,辉瑞2019年实现总营收517.50亿美元(约合3600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163.02亿美元(约合1130亿元人民币), 研发费用为86.50亿美元(约合600亿人民币)。国内企业中,行业龙头恒瑞医药2019年总营收为232.89亿元,净利润为53.26亿元,研发费用为38.96亿元。要在规模和技术方面实现全面赶超,中国医药企业仍需努力。

  在整个制药产业链中,我国上游原料药(API)及中间体国际化程度最高。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与出口国,不过壁垒相对较低的大宗原料药占据较大比重。过去十几年中,全球原料药产能逐渐从欧美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中国和印度是最主要的承接者。其中,印度由于语言和技术优势,成为过去十年 API 产能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在美国 DMF认证数量领先,中国正凭借更为成熟的基础工业体系、成本优势以及发酵类产品优势,在技术、产品质量体系和DMF认证等方面快速追赶。

  此外,相对于药品,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目前行业整体中低端产品占比较高,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具体来看,在少部分细分领域,如监护仪、冠脉支架、生化试剂等,国产化率超过六成,已经基本完成了进口替代;在部分细分领域,如血球、麻醉、呼吸、大型影像设备等,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但尚未替代进口产品;在相当多的细分领域,如超高端彩超、内窥镜等还未掌握核心技术。总体来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还是以进口品牌为主,推进自主创新、实现进口替代,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阅读:医药生物产业 创新驱动 ESG理念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