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数字货币将成疫情后的新方向

  来源:光大证券

  报告摘要

  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国家信用背书、以电子形式存在、可用于大众交易的货币。它类似于现钞,但比现钞更具“无接触性”。与其他货币一样,它有记账、支付、储值三大功能,在货币金字塔中属于安全级别最高的资产。

  疫情为央行数字货币提供了一个应用场景,即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时,它能将政府纾困资金快速投放至企业和居民,以减轻它们的压力。疫情发生后,各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度的纾困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发放速度慢、分配不均等问题。央行数字货币能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央行可以与财政配合,通过数字钱包直接向个体单位注入资金,从而提高财政纾困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普惠性。

  看远一点,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重心将转向财政,央行数字货币能加强货币与财政联动,提高财政扩张的有效性。次贷危机后,各国加强金融监管,民众对公平的诉求越来越高,迫使政策制定者转向更普惠的财政政策。一些学者提出设想,美国政府发行一种衰退保险债券(Recession Insurance Bond),并将其与居民的数字货币账户绑定。当经济衰退到来时,美联储可通过自动购买这些债券向居民(比如失业者)投放货币,从而达到“无人机撒钱”的效果。

  对我国而言,央行发展数字货币有助于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我国金融周期拐点已经发生,宏观政策应避免重回信贷无序扩张、房价大幅上涨的“老路”。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更好的办法是加大财政扩张力度,既扩内需、又促公平。央行数字货币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优势也能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有利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数字货币不等同于“大水漫灌”,它只是为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目前多国央行都在积极研究数字货币。比较领先的是瑞典和乌拉圭央行,前者正在开发电子克朗(e-Krona)以取代现钞,后者希望通过电子比索(e-Peso)增强金融的普惠性。从推行数字货币的动机来看,发达国家更看重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金融的稳定性,新兴市场国家更希望提高支付的效率和金融的包容性。

  央行数字货币也有“副作用”,但制度设计可以缓解担忧。一个最主要的担忧是,数字货币可能导致银行存款流失,加剧银行业竞争。银行失去存款后将转向批发融资,这会增加金融不稳定性。不过,一些制度设计可以缓解这些担忧,比如不对央行数字付息,对央行数字钱包可储存的金额设置上限等。央行数字货币对电子支付服务商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如央行与支付商合作,那么对支付商来说将是利好。

关键词阅读:数字货币 疫情 光大证券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