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游离于监管,“四规避”进入中国宝宝的奶瓶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李翠枝“将婴幼儿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名单中剔除”的建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李翠枝建议的原文提到,完善令国产配方奶粉面临不公平竞争的跨境电商税收政策,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然而,在很多自媒体的转载中,“或”字被人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个字的差别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李翠枝建议中有关“一样的税率”的重要内容被忽略了,让很多人误认为,这条建议是要限制国外婴幼儿奶粉在国内的销售,并就此认为自己的选择权受到了冒犯。这种误解既源于对建议本身的片面解读——忽略了建议中对公平税收政策的主要诉求,更因为人们普遍对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管流程不够了解。

  跨境电商是网络化时代的产物,属于个人行为,其贸易方式、交易途径、支付方式与传统贸易相差甚大。因此,传统的贸易法律法规难以适用于跨境电商行业,再加上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法律制度制定相对滞后,尚没有与之发展相一致的监管体系。这意味着,跨境电商几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目前,中国实行全球最严格的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许多国外奶粉品牌由于自身在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方面难以达到中国的标准,被挡在了国门之外。面对中国这样大的市场,部分国外企业出于利益考虑,想尽一切办法要分一杯羹。跨境购成为一条“蹊径”。

  但是,通过跨境电商购买的奶粉,规避了入境检验,规避了月月抽检,规避了配方注册审核,规避了生产加工的现场审核,这也造成了跨境电商代购的奶粉存在质量风险隐患。比如2018年,全球第三大乳企——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的卡翁喜丽雅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被发现感染了沙门氏菌,导致法国喜丽雅(Celia/Celi),美国赐多利(stolle),韩国妈咪爱(OFMOM),这三个奶粉品牌的配方注册不被我国批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但有人利用部分国内民众迷信国外奶粉的心理,利用跨境电商代购的途径,将类似的产品输入国内。这些通过跨境电商途径进入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监管,给消费者带来了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再者,检验检疫是确保我国跨境电商产品进出口安全的重要保障。跨境电商流入的奶粉,在进出口贸易中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一一监测,其配方到底是否达标,其质量究竟是高是低,都没有保证。这就好比国内的三无产品,不仅得不到生产厂家的售后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只能由消费者个人买单,有关部门也难以监督厂家的售后服务。

  由此看来,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必行之举。毕竟,如果一味放纵“四规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流入国内,很可能给问题奶粉、低质奶粉浑水摸鱼的机会。到时候,伤害的是中国消费者,伤害的是我们的“后浪”。

关键词阅读:伊利

责任编辑:郭亮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