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财爸再“掐架”!央行大咖VS刘尚希 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否在两会“一锤定音”

摘要
伯南克曾经“行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act)正在滞后性地演绎为美联储独立性的不断蚕食,危机期间的非常之举最终导致骑虎难下的局面。

  两会召开在即,维稳之余,学术圈的争吵却愈演愈烈,本次是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而且打头阵的是位高权重的央妈和财爸。

  央行集体反对

  周末,多名央行体系官员已撰文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马骏开篇就表示,“财政赤字货币化”听上去是一个挺学术的词,但其本质是: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更直白一些,政府发给央行的这些债是永久持有的,政府可以不需要付息,付息也可以从央行借钱来进行。

  在马骏看来,这样“无纪律的操作”历来都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时期的中国、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政府一旦认为它可以无限量、无成本地从央行获得融资,其财政支出行为就会严重丧失纪律。

  随后,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也表示赞同,她认为,中国市场仍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容纳能力,央行没必要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债券,而是应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从紧安排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财政纪律。

  另外一位央行官员盛松成也撰文称,只有当市场完全失灵时,才需要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刘尚希强烈倡议“赤字化”

  央行阵营圈立场明确,一致对外。

    这看起来又像极了去年的部门之争。不过,这一次在财政部圈子中倡议“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似乎只有刘尚希表态。

  他认为,当前我国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在他看来,当前国内面临新的条件,外围是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风险的“三低两高”新态势。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低利率,都没有刺激起通胀,表明现在的通胀机理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把宏观杠杆率(货币存量比GDP)的上升视为宏观风险上升,可能是一个误判。

  这种前所未有的态势下,国家还想实现“六保”要求,就需要前所未有的政策来匹配,财政赤字货币化未尝不可,而且法律的限制可以由人大特别授权来解决。

  不难发现,4月17日政治局会议就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但钱从哪儿来,却不是很明晰。

  和央行圈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财政部官员都认可赤字化做法。

    前财长楼继伟就不赞成由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作法。在他看来,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是违反《人民银行法》中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规定的。无论是特别国债的性质、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基本的原则还是要坚持。

  各执一词背后

  简单翻译一下这次争论,无非就是:

    财政部:这次遇到疫情啦,没钱花,央行你偷偷印点给我,特殊时期照顾一下嘛!央行:我现在给你开了这个口子,你现在要了一点,很快就要更多了,不行!

  央妈财爸的隔空“掐架”主要仍是基于对当前经济环境、通胀形势、政府财力、政策效果、钱从哪儿来等多因素的立场不同导致。

  刘尚希说,大家应该深入理解中央对形势判断的用词,两个“前所未有”并非危言耸听,“前所未有的冲击”、“前所未有的挑战”都体现了中央的判断。

  如果不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仅凭表面现象或是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形势作出判断,认为还没到那一步、问题还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相当于是错判。常言道,非常时刻需要非常手段,刘尚希认为,央行印钱导致的通胀或者泡沫在当前环境下都不可能发生,因为从日欧美近些年的放水效果就能看出。

  他提到,在国家利益面前,各部门需摒弃部门利益,从大局观出发。

  美联储“骑虎难下”之痛

  不过,如果央行同意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无疑意味着央行需要为天量国债买单,被财政发债绑架后,央行面对的不仅是可能爆发的通货膨胀,还可能是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这对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能也不是很有利。

  央行忌惮财政赤字货币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美联储的前车之鉴。

  近年来,随着美联储持续大举购买美债,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其弊端也在日益显现。

  一是越来越多金融机构抱怨美债收益率被人为调低,纷纷选择撤离美债市场,反而令美国财政部在金融市场的发债募资难度骤增;

  二是美国财政赤字史无前例的峰值正在“绑架”美联储,而每当美联储开始抛售美债缩表,市场便会出现大的震荡,导致这种QE成为常态化,也使得货币政策独立性频频受到制约。

  伯南克曾经“行动的勇气”正在滞后性地演绎为美联储独立性的不断蚕食,危机期间的非常之举最终导致骑虎难下的局面。

  再看日本,央行大举买入日本国债后,虽然没有带来通货膨胀,但一个看得到的结果是,日本财政赤字的不断膨胀以及经济从“失落的10年”变为“失落的20年”、“失落的30年”。 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大衰退最终被证明并不能靠印钱和放水救下。

  综合发达国家的种种经验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确负面效应不断,“狗皮膏药”也许贴起来好贴,但真要扒下来,可能得先经历蜕一层皮的磨难。

  该议题能否在两会期间被予以更多讨论,市场也在焦灼观察。

关键词阅读:财政赤字货币化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