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米价格创六年半新高 专家:别慌,进口量仅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1.28%

摘要
从数量上看,中国的水稻、小麦等主粮的数量是足够的。

  随着2019年以来世界各地遭受的一系列灾害,以及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全球粮食交易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紧缩。这一方面源自特殊情况下政府层面的大量采购,另一方面也源自部分粮食出口国设法收紧出口政策。

  据外媒,国际大米价格正在上涨,作为指标的泰国产大米的出口价格达到六年半以来最高水平。原因在于主要出口国泰国和越南的产量因干旱和海水倒灌的盐害等未能实现增长。此外,新冠病毒疫情扩大导致的囤积大米行为也使得供求关系紧张。

  根据泰国贸易院的统计,泰国产大米(长粒型,1级)的出口价格3月下旬达到每吨约550美元,创下自2013年8月以来的新高。越南产大米(破碎率5%)也超过每吨400美元,创2018年12月以来新高。

  但我国居民似乎并无过分恐慌必要。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日前对此就明确表示,“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还指出,我国当前粮食自给率高、储备充足、对进口依赖度低——这无疑给抢购潮下的民众吃了颗定心丸。

  多位专家看来,从数量上看,中国的水稻、小麦等主粮的数量是足够的。数据显示,中国小麦的产量在1.3亿至1.4亿吨,已经保持了多年,作为调剂品的进口量在500万吨左右;2019年中国稻谷及大米总进口量255万吨,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1.28%。其中,从越南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0.24%;与稻谷和大米一样,中国的玉米需求也主要依靠国内供给,2019年玉米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重为1.72%。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专家表示,预计大豆的供给问题会是今年中国粮食的一个“坎”。一个直观的传导就是,大豆等饲料进口受影响,会给猪企或者养猪场带来压力。

  去年以来,国内养猪的数量明显增加,对豆粕等饲料需求也相应地增加了。在当前粮食的供给中,饲料粮食的供给会比较短缺,这或许也会传导至猪肉价格。

关键词阅读:粮食危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