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民企是科研经费增长主力 国企投入在下降(文字实录)

(图为「雨果奖」得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副主任郝景芳在论坛中主题演讲)

  编者按:

  在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升级的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的时代话题。做得好,对企业、社会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做,从哪些方面突破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关于未来、方向和洞察,我们希望“雨果奖”得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副主任郝景芳女士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维、思考。

  以下为,“雨果奖”得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副主任郝景芳近日在金融界2018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公开分享文字实录:

  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对创新的观察。前两位嘉宾的演讲给我很多启示,对中国的创新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有几个身份,一是科幻作家,我在业余写了很多科幻作品,主要是了解现代的科技发展,对未来作出前瞻和预测。平日的身份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经济研究员,做一些数据分析、调研和观察。另外一个身份是做教育。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数据,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100家企业入选,仅次于美国,差距在缩小。如果统计一下会发现,其中有24家在能源与电力行业,16家在银行与保险业,13家在房地产和建筑业,10家在钢铁行业,6家在汽车行业,4家在电信行业,还有4家在军工行业,排在前面几大行业仍然是以大型的垄断企业为主,后面所有行业加起来26家。而真正科技行业能够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也就是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企业。除了这几家明星企业之外,我们确实缺少能够排到世界前列的科技企业。目前,中国入选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仍然是靠规模优势和垄断地位优势,占据世界前列。因此,我们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创新企业、科技企业进入世界前列。

  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关于中国科研数据的细分研究。从上图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其中,这条蓝线是中国研发经费,在1995年的时候占GDP的比重只有0.5%左右,到2015年已经超过了2%。现在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低于日本(超过3.5%),美国和德国,但是我们已经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占比。

  这表示中国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在持续增加。但是一旦将研发经费进行细分,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研发经费里面,政府投入偏低,上图中左边是研发经费的细分研究,蓝色代表企业投入,桔红色代表政府投入,灰色部分是其他部门投入,如高校的自有资金等。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日本政府研发投入较低外,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虽同样以企业创新为主,但政府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占比也较高。而中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已经接近了80%,但是政府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对于英国、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是偏低的。有一个数字令我比较惊奇,政府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在过去是下降的,其中,1995年这个比重为5.1%,到2015年下降到4.1%。虽然政府表明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但事实是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支持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比例是下降的。

  那么,全国研发经费的上升主要来自哪部分呢?我们细分发现,全国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第三产业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这两个行业的研发费用几乎占全国科技研发经费的主要部分。

  上图中的左图代表制造业中的不同所有制企业研发经费占GDP之比。我们会看到,黄色代表私企,其研发经费占GDP之比在过去十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0.3%;蓝色代表国企,其研发经费占GDP之比呈现下降趋势;最上面的红色代表有限责任公司,大部分是国有资本参与的一些企业。

  上图中的右图代表科学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不同所有制企业研发投入占GDP之比。绿线代表私企,呈现显著的大幅上升趋势;蓝线代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相对来说在过去这些年比较平稳,而其他集体企业的占比是下降的。

  综合来看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在过去十年,中国科技研发占GDP之比保持大幅上升,这个上升几乎全部来自于私企。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年,中国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上升这么多,几乎都是私企投资研发增加带来的贡献。我们认为中国私人企业在过去的这些年,对于推动中国创新,加大中国创新做了非常多的贡献,和其他国有控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投资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当科技创新主要是企业推动,尤其是私企的推动占较大比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研发经费的结构问题,企业对研发的支持是80%以上,研发几乎都放在试验发展方面。我们国家统计的研发经费所属分为三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偏向于学术研究,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基础原理以及试验测试,而试验发展更偏向于产品研究和应用研究。其实,企业研发更注重试验发展是毫无问题的,因为企业重点关心的是产品落地的部分,但是这就导致我们整个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资比例较低。

  刚才看到中国研发经费的来源结构,主要以企业为主。而从上图的支出结构来看,蓝色代表基础研究,水平较低,橙色表示应用研究,也是偏低的。我们国家的主要研发基地都是投入到事业发展,也就是直接去测试产品或者一个应用落地,这部分用灰色表示,其占比较高。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加上应用研究的投入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比重都超过了50%。也就是说,在这些国家的全国研发经费里,其中一大半经费会投入到上游的基础科研里面。在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地区,如美国、日本,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发经费比重也远高于中国。而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面的投入比很低,且过去很多年我们在科学发展上面,本身就比较落后。这也使得我们自身科技发展的知识源头不足。任何科技研发,它的源头必须是科技知识。当然,只有科技知识也是不行的,必须和市场结合,但没有科技源头,会使得我们的科技创新失去引擎动力。

  近年来,中国基础科研水平获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和国际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上图是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国际引用的数量。橙色的柱子代表引用的数量,中国排名全球十几位。如果比论文的数量,中国已经超过了不少国家。但是每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中国也是排在全球十几名,质量并不靠前。

  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在中国研发企业当中,很少对科技的源头,对上游进行投入,很多时候直接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大学,获得知识源头。然后我们通过全球产业链,向大企业,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但是我们发现,从2008年之后,全国的知识获取与改造经费呈现下降趋势。在上图中,绿色代表这部分。而橙色部分表示自主研发的经费投入,其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知识获取和改造经费,在2008年之前是快速上升的,2008年之后是缓慢下降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从国外,从大公司直接获取知识源头的速度在下降。它可能有多种原因,和我们加强自主研发有关,也和全球产业链缩短有关。

  在去年全球产业链报告中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链缩短,部分全球化企业并不是激进扩张,而是开始回缩。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贸易战背景下,未来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通过国际产业链来获得知识源头,这是存疑的。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在从国外获取知识源头的速度和趋势下降的情况下,未来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个疑问,也是整个科技创新要面临的挑战。

  上图中的左图代表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红线表示投资在房地产领域,蓝线表示投资在知识产权产品领域,我们发现,美国在知识产权产品领域的投资一直是上升的,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2005年、2006年达到顶峰以后,就开始下降,现在并不如知识产权产品投资高。而右图中的红线是中国房地产投资,底下两条线,一个是新产品研发的投资,一个是在几个科技行业的投资总和。我们会看到,中国这部分的投资比起房地产投资差距较大,这意味着我们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产品科技创新型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的最核心源头。我们总觉得很多钱花在开发建设上就行,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人力,大力开发建设是做不到的。科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我们首先要在基础研究上面加大投入,解决知识源头。而比这更进一步的是在基础教育上进行改革,重视创新精神。创新其实从原理上并不是特别难,我们不能仅重视表面上的一些技术应用,要去追本溯源明白基础原理,并且有探索精神,始终有进一步向前去探索的精神。

  我自己创办的童行学院就是面向创新中国的未来,希望现在的孩子,20年后能成为中国创新的主要人才力量。我们做的教育是通识教育,希望给孩子解释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希望现在的孩子不要从小只知道考试,对其他的事情完全不在乎。我们给4~14岁的孩子进行思维引导,搭建思维框架,装载思维模式,鼓励他们追问为什么,始终追问事物原理,并且鼓励他们创新,把想法说出来并加以实践。我们还有线下创造力课堂,让孩子进行创造力的动手实践。我们希望童行学院,现在是给孩子的一个学院,未来成为中国下一个时代创新的黄埔军校。

关键词阅读:郝景芳 雨果奖 研发投入 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