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助力民营发展 国企民企互惠共赢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已经有39家上市公司宣布国资入主,还有一些公司引入国资作为战略投资者。那么,哪些地区的国资正在积极地成为接盘主力军呢?它们的收益状况如何?

  金融界《数说》(关注公号:dtjrjc),用数字透视上市公司本质,用数字丈量中国资本市场。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动荡,A股频频创下新低,去杠杆的组合拳使得社会融资规模缩水2.03万亿。同时,汇率大幅走低,P2P行业持续爆雷,股票质押平仓屡屡发生,债务违约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企面临严峻的流动性危机,大股东爆仓、资金链断裂等使得公司命悬一线。为求得市场的一席存活之地,民企加快了引援国资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已经有39家上市公司宣布国资入主,还有一些公司引入国资作为战略投资者。那么,哪些地区的国资正在积极地成为接盘主力军呢?它们的收益状况如何?

  五地国资成接盘主力

  从这份名单来看,6月以来中央和地方国资接手民企的家数陡然上升,尤以9、10月份的家数为最多,这与沪指接连失守3000点、熔断点位创下47个月新低息息相关。

  而从地方国资接盘民企的角度来看,深圳、山东、北京、湖南、河南的国资成为了接盘的主力军。近期深圳国资数百亿资金为股权质押“拆雷”的消息轰动了资本市场,它在一个月里拿下了怡亚通、梦网集团、英唐智控的控股权,可谓是出手阔绰,兵贵神速,同时还利用常规的股权、债券来支持行动,比如处于停牌状态的铁汉生态向深圳市高新证担保有限公司申请5000万元委托贷款,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期限为3个月,确保了公司目前到期债务的正常兑付;腾邦国际与深圳市福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入股意向协议》,福田投控拟通过适当方式持有腾邦国际股份,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并探讨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可能性。

  此外,从年初起山东省国资委就着手接盘上市公司,分别拿下了*ST天业、鲁银投资、腾信股份、当代东方、英唐智控的控股权。

  除此之外,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和东兴证券)发起设立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首期20亿元已完成募资,通过受让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的股权,帮助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票质押风险等,此前已将金一文化、三聚环保收入囊中,并成为了佳讯飞鸿的重要股东。湖南国资则收获了宜安科技、中天能源和永清环保3家公司的控股权,河南国资拿下了大富科技、华英农业,并成为豫金刚石的重要股东。

  超八成国资出现浮亏

  近期市场频频创下新低,但部分国资驰援的上市公司本周受到了资金的追捧,深圳本地股15日超20股涨停,16日股权转让类个股逆势上涨,兴源环境在16日午间公告引入国资战略投资者后直线封板。

  但从全年来看,超过八成的国资救火的个股没有得到市场资金的认可,出现了大幅下挫的情况。得到山东国资委支持的*ST天业自今年1月23日以来跌幅已近80%,并一度留下了26个跌停的“光彩”记录。当然,国资参与救火后股价下跌的公司并不少见,如8月8日远致投资受让科陆电子股份的交易均价为6.81元/股,截至16日公司股价为4.73元/股,地方国资已浮亏30%。股价转让高达15.5元/股的金力泰截至16日收盘仅4.53元/股,亏损超七成。

  与此同时,股价的持续下跌使得公司在股权转让期间下调转让价格。比如宜安科技控股股东宜安实业与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同意将股份转让定价由9.68元/股降至6.44元/股。

  近期市场调整幅度较大,国资股东入场救火一定程度能够缓解上市公司资金流的紧张局面和稳定投资者信心,但是引入国资并不一定能立即提升股价,股价的提升还需要公司基本面的支撑。投资者需避免陷入盲目“炒重组”的陷阱中。

  那么,民企频频引入国资的行为,是不是“国进民退”的缩影呢?

  国进民退还是同舟共济?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的深化推进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大幅举债加杠杆经营以及行业景气度下行的企业受到强烈的冲击,私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在这一过程中遭受了重创。

  根据2018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1.5%,私营企业增长10%,国企和民企的利润保持分化。从信贷投放上看,2016年国有企业新增贷款6.9万亿、占据78%的新增企业贷款,而民企新增贷款仅为1.5万亿,只占新增贷款的17%,差距更加明显。从亏损企业数量看,去年年底以来,私营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亏损企业数量/企业总数量)明显提升,在今年年初创造了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国进民退”成为了最直观的表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去杠杆”政策与国企民企的区别对待。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同等的融资机会和成本,失去了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但是,将现有情况定义为“国进民退”还为时尚早。在当前债务压顶、股权质押爆仓风险难以褪去的背景下,企业断臂求生是必然选择,民企寻求实力雄厚的国资作为靠山以求庇护是民营微观主体的市场生存行为。

  同时,国企“抄底”收购民企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对于国企而言,虽然战略层面没有明确引导去大量收购民企,但并购扩张本来就是既定的方向,市场上有那么多便宜又合适的项目主动找过来,不接盘反而违反了企业经营的市场规则。而且,在经济具有较大风险、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危机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这一市场化并购行为,客观上也是对那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民营资产形成了有效的保护。

  总的来说,它是一种同舟共济的行为。国资入主民企充分考虑了其核心竞争力、质地优良等因素,并且它参股上市公司后,客观上形成了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国企效率低下等顽疾,而民企摆脱了短期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双方实现了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所以这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关键词阅读:国资 民企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