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心股]华大基因的霉雨季 600亿蒸发后迎200亿解禁潮

摘要
有这样一个人,华为总裁任正非说他是“有争议的神人”,业界人士对他的评价是“成功了就是伟人,失败了就是骗子”,这就是华大基因总裁汪建。 饱受成功与失败争议的不仅仅是汪建,还有他掌舵的华大基因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上市后一度从13.43元(前复权)飙升至261.69元,暴涨18.5倍,跻身“千亿俱乐部”。但自去年11月遭质疑后,股价由高点下跌逾60%,市值最低仅剩360亿。下周一,200多亿解禁大潮即将汹涌而至。

  有这样一个人,华为总裁任正非说他是“有争议的神人”,业界人士对他的评价是“成功了就是伟人,失败了就是骗子”,这就是华大基因总裁汪建。

  饱受成功与失败争议的不仅仅是汪建,还有他掌舵的华大基因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上市后一度从13.43元(前复权)飙升至261.69元,暴涨18.5倍,跻身“千亿俱乐部”。但自去年11月遭质疑后,股价由高点下跌逾60%,市值最低仅剩360亿。下周一,200多亿解禁大潮即将汹涌而至。

  “狂人”汪建和4个月18倍的“华大神话”

  提起华大基因,这是A股为数不多的上市前就声名显赫的企业。现任董事长汪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创立华大基因,代表中国参与了美国政府牵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其中1%的测序工作,此后领导了水稻和熊猫基因测序,参与建立了国家级基因库,一度入选“世界50大颠覆性公司”。

  2007年是华大基因发展的分水岭,头顶“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光环的汪建率领团队南下深圳开始了商业化之路。2010年,华大基因依靠国开行划拨的15亿美金,向美国伊露米娜采购了128台高通量测序仪,测序业务进入大扩张时期,当年营收过10亿。此后华大基因一路扩张版图,于2017年7月登陆创业板。

  2007年是也是汪建人生的转折点。前半生他下乡插队、赴美学医,在中科院做研究,全部贡献给了科研事业。而从华大基因走上商业化之路那刻起,他的后半生就是一名企业家,为推广公司产品屡出“狂言”,其中很多饱受科学界人士质疑。

  比如“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员工中有出生缺陷是华大基因的耻辱”、“员工不能死于心脑管病”、“基因检测可以替代宫颈癌疫苗”、“我们正在克隆猛犸象”、“未来5-10年可以化学合成任何生命”,此外还有封死公司电梯要求所有员工爬楼等惊人之举。除了汪建,华大基因CEO尹烨也曾闹出过“高调宣布治愈的狂犬病人几天后死亡”的风波。

  “打假斗士”方舟子、“医药一哥”姜广策等人都曾质疑过汪建的言论,有业内人士笑称如果这些说的能做到,恐怕诺贝尔奖已经拿到手软,前华大基因内部员工也表示“汪老师的话很振奋人心,但关于基因的有些言论听着听着就开始玄了,分不清是民科(民间科学家、伪科学家)还是大科学家。”

  或许正是这些话给了市场想象空间,才能创下4个月18.5倍的华大“神话”,然而在风口的猪是起飞还是坠落,最终还是需要用事实说话。

  研发投入成疑 究竟是腾讯还是富士康

  比起同样爱“吹牛”的贾老板和乐视网,华大基因上市时已经开始商业化之路十年,是中国基因界绝对的“独角兽”,上市之前就获得红杉、软银、云锋基金等众多知名机构一致看好。

  不过一直以来市场对于华大基因的定位不尽相同,有人称其为“基因界腾讯”,因为它同样扎根深圳,在行业领域拥有绝对的江湖地位;有人则称其为“基因界富士康”,因为它空有规模没有技术,只是基因检测的流水线工厂。

  褒贬不一的背后是华大基因多年来面临的技术窘境,虽然华大基因沉浸基因测序多年,但是一直没有生产制造基因测序仪的能力。2010年华大基因曾向美国伊露米娜采购128台高通量测序仪和试剂耗材,但此后由于伊露米娜的业务从上游设备制造向中下游测序服务扩张,与华大基因形成直接竞争,伊露米娜凭借技术优势对华大基因大幅调高产品供应价格,使得华大基因压力骤增,凸显了公司缺少核心技术的问题。

  华大基因不愿受人掣肘,2013年以1.176亿美元完成对美国测序仪制造商CG的全额收购,也就是说1999年就进入基因测序行业的华大基因,用了14年的时间才通过收购有了制造测序仪的能力。但有业内人士表示,CG与伊露米娜的差距类似于小灵通与iPhone,在核心技术指标上相差甚远。

  对于科研能力的质疑不仅是这一件事,多年前方舟子去参观完华大基因之后曾质疑其作为科研企业工作人员普遍学历偏低,而这一点直到上市也没有改变。招股说明书显示超过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仅249人,不到企业的10%。不过遭到质疑之后,华大基因2017年年报中高学历人才数量激增,仅几个月的时间高学历人才占比就增至26.70%,人员结构短时间内变化如此之大让人侧目。

  除了高学历人才问题,以科研起家的华大基因研发投入却很“寒酸”,2017年研发支出仅为营业收入的8.32%,与其招股说明书中认定同行业的达安基因相差明显。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能成为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与其广告宣传上的高投入分不开,但如果光打广告却不愿在研发上下功夫,未来发展难免掣肘。数据显示2017年华大基因的研发支出仅为广告宣传费用的1.3倍,贝瑞基因的研发支出更是只有广告宣传费用的30%。

  发展陷瓶颈 基因公司跨界地产惹“罗生门”

  巴菲特说过“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撕掉所谓的理想、梦想这些外衣,业绩才是支撑一家公司估值的长期因素。

  昨晚华大基因公布的2018年半年报业绩预告恐怕要让上万股东心凉凉,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亿至2.15亿,同比变动2.06%至12.53%。这一数字远低于医疗器械服务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21.32%,恐怕更难以支撑高达101倍的动态市盈率。

  将华大基因与同行业市盈率64倍的迪安诊断做业绩对比,相较而言,迪安诊断的营业收入无论是金额还是成长性都优于华大基因,而归母净利润方面华大基因净利润率更高,但是近两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都不如迪安诊断。同时从自身来看,2017年华大基因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都相较2016年有所下降,而且分别只有22.44%、19.66%,业绩整体而言与其高达101倍的动态市盈率难言匹配。

  根据多家券商的预测取均值,今年华大基因有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9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27%,合理市盈率为83.98,以此判断目前的股价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华大基因也并非不知道自己面临的窘境,汪建也曾感慨为何基因测序价格已经如此低廉却仍不被普遍接受,那么寻找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就是当务之急。对此华大基因给出的回答是建立医院+产业园,由轻资产向重资产发展,继续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此前华大基因主要是采取与现有医院合作开展业务的模式,但汪建并不满足于此,曾在演讲中表示要自建医院。有相关报道2017年3月,河南省新乡市与华大基因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在新乡建设全国首家基因医院,开展遗传性出生缺陷基因筛查、新生儿药物基因组检测、基因库建设等业务。此外,华大基因在深圳总部的自建自营医院,也在建设过程中。

  而华大基因在产业园上的布局则因为一次意外而浮出水面,南京昌健誉嘉的负责人王德明实名举报华大基因,其中就包括华大基因骗取国家土地开发苏州“生命健康小镇”等房地产项目。对此华大基因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不参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与开发,只参与小镇的部分健康产业功能项目的运营,以及做好小镇未来发展的科研支撑。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9月16日,苏州市与华大基因合作,苏州高新区与华大基因、苏南万科、苏高新股份签署了“生命健康小镇”四方协议,在白马涧片区规划总面积超过3000亩土地,将打造以基因大数据研究为核心的精准医疗产业园区,并将研发平台和产业实体充分融合,构建精准医疗产业生态圈。

  除苏州项目以外,王德明还曝光华大基因在26个城市都拥有地产项目,但没有具体披露具体信息。“无论如何,基因样本的存储,科研都只需要一千平方米的实验室就足够了,你华大基因在全国圈那么多地是要干嘛?”王明德质疑。

  这场“罗生门”的结果尚未可知,但这多少映射出华大基因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43家机构携2.06亿限售股将解禁 19亿募集资金竟买理财

  而更紧迫的是下周7月16日2.06亿限售股即将解禁,占总股本51.60%,以当前股价计算,解禁市值超过200亿元。

  较为棘手的是,华大基因上市后的43位股东全部为机构,红杉、软银、云锋基金等知名PE悉数在列,IPO时甚至曾遭到深交所质疑,要求华大基因说明相关机构股东的适格性、所持股权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变相公开发行等情况。因为风投机构往往将二级市场视为资金退出的路径,在华大基因股价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解禁后恐怕将面临天量抛压。

  颇具争议的是,包括上述43位机构股东在内,华大基因上市前就有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通过关联、非关联的方式,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其中包含红杉、软银、云锋基金、光大控股、深创投等知名机构。72.15亿元投资额中,华大控股套现42.96亿元,还剩下近30亿资金,有人发现其中的16亿资金竟购买了理财产品,此外2017年年报显示账上还有9.46亿元的现金。

  手握超25亿元的资金却宁愿拿大部分购置效率较低的理财产品,而每年仅用一亿多元进行科研活动,不由得让投资者对于华大基因未来的发展战略产生疑虑。

关键词阅读:华大基因

责任编辑:金明正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